傳真:028-35011858
電話:028-35011858
郵箱:msdpzg_zhb@bjhxcapital.com
郵編:620000
地址: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崇仁鎮眉山車輛廠育才區2號(眉山機械產業園園區管理委員會三樓)
過去兩年間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(PPP)的清理規范中,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,地方到底還有多少PPP財政空間?回答這一問題,需要完善的PPP項目政府支出責任統計。財政部金融司普惠金融處副調研員劉寶軍10月11日表示,目前已建成PPP項目政府支出責任的統計監測平臺,很快將向社會公開。
劉寶軍在中國財政學會年會2019年年會暨第22次全國財政理論研討會分論壇上表示,這一平臺可以監測到縣級、市級、省級PPP項目的政府支出責任,以及每個項目的支出責任在每個年度的分布情況,“投資人、參與主體都可以看到這個地區還有多少做PPP的財政空間”。
按此前規定,PPP財政承受能力的上限是10%,即每一年度全部PPP項目需要從預算中安排的支出責任,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應當不超過10%,今年3月出臺的《關于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》(下稱10號文)還堵住了此前的漏洞,“新簽約項目不得從政府性基金預算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PPP項目運營補貼支出”。劉寶軍稱,總體來看,風險還是可控的。
經歷 2017年、2018年的清理規范后,各方對PPP還要不要做、能不能做,以及什么是規范的PPP,仍存疑問。劉寶軍表示,PPP發展到當前階段,不是不做,而是要規范地做。今年出臺10號文的主要目的就是“穩定軍心”,尤其是解決PPP項目形成的政府支出責任是否屬于隱性債務的問題。
不過,據記者了解,10號文未能將此前財政部官員公開表態的“依法合規的PPP支出責任不是隱性債務”寫入其中,取而代之的是“符合條件的PPP項目形成的政府支出事項,以公眾享受符合約定條件的公共服務為支付依據,是政府為公眾享受公共服務提供運營補貼形成的經常性支出,各地要依法依規將規范的PPP項目財政支出納入預算管理”。
這一變化背后,反映了財政部主管PPP業務部門與預算司及審計署等部門之間的博弈,后二者更關注政府債務風險管理。“PPP還是要繼續做下去,總體目標是讓它回歸本源、健康發展,成為長期可持續的健康事業。”劉寶軍表示,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司法部、發改委等完善相應制度體系,包括修訂PPP發展前期出臺的一些制度,如操作指南、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等,尤其要加快推進PPP條例出臺,這將很大程度上穩定PPP政策以及市場預期。
此外,PPP相關稅收、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政策,近期也會逐步出臺。PPP目前面臨的重要瓶頸是融資問題,“有項目,企業也愿意參與,但是銀行不愿意放款,融資搞不定”。劉寶軍表示,下一步要加大對PPP融資支持,PPP基金要加大股權投資力度,更多研究引入保險資金,“因為長期限的資金和項目更匹配”,同時進一步盤活PPP產權交易二級市場。